2017-08-11 清华长三角
编者按
日前,《中国人才》(2017年第7期总第523期)发表了:《省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探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创新发展成果斐然》和《新型创新载体“新”在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体制机制创新》两篇报道。文章全面阐述了我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努力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的有关探索、实践。
省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探索
夏日雨后的嘉兴城,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嘉兴科技城内,两座百米高楼比肩而立,这便是浙江省引进的第一所大院名校——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所在地(以下简称“研究院”)。
十三年前,为了解决浙江优质科研资源相对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十一届浙江省委提出了“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思路,与清华大学开展省校合作,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应运而生。
十三年来,研究院秉持“坚持科技研究,坚持产业发展”的办院方针,围绕“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目标,依托清华大学、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探索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的“北斗七星”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
“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希望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巩固省校合作成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把长三角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2014年,在研究院成立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出这样的批示。
清华大学和浙江省协同推进
浙江第一家引进的大院名校拔地而起
“省校共建研究院,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先行探索和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班长的十一届浙江省委高远的战略眼光、过人的创新胆识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王涛说。
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进入新世纪后,浙江逐渐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土地、能源等要素制约不断加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浙江的答案是科技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十一届浙江省委提出了“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思路。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和省长吕祖善带队走访清华大学。习近平提议,清华大学能否在浙江建立一所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研究院。此前,清华大学已经在北京、深圳、河北建立了3所校外研究院,尤其是深圳研究院,通过与当地经济有机结合,对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和提升效应已然彰显,浙江也想通过这种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清华大学被浙江的诚意所感动,派出8人的考察团到浙江实地考察。浙江省内反映热烈,多个地市积极争取,最后经过多方考虑,把总院的地点放在了地处沪杭苏“金三角”地区的嘉兴。
于是,省校于2003年底签署共建研究院协议,研究院成为了浙江省第一家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创新载体。
作为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大力支持下创建起来的新型创新载体,研究院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着习近平同志的心血和厚望。
2003年12月31日,习近平同志参加省校共建清华研究院签约仪式,并提出了“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殷切期望。
2004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到研究院建设地进行视察,对参与筹建的同志们给予勉励。
2005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参加研究院揭牌暨总部大楼奠基仪式。
2008年10月29日,习近平同志到研究院微环境控制技术研究中心视察,充分肯定研究院发展成绩,并高兴地说:“现在看来,我们引进清华研究院是正确的。”
2014年5月11日,习近平同志批示肯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十年发展成效和省校合作阶段性成果。
从一张白纸到“七星璀璨”耀吴越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研究院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高度自觉负冀奋进、铿锵前行,逐步成长为国内一流的新型创新载体,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发挥作用,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的发展格局更加清晰。
历经十三年的发展,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以嘉兴总部院区为主体,杭州分院、宁波分院、台州创新中心等地院区协同发展的战略发展布局,不仅在浙江扎下根、立住脚,还具备了辐射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综合实力。
全院总人数从最初几十人达到300余人,其中从事研究和技术转移人员占比91%,市场化经费人员占比82%,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43%,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长、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整体来看,全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呈现出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特点,以满足市场、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研发和产业化的氛围日渐浓厚。
十三年来,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主持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60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市各类科技奖励100余项。其中,有的科研项目,瞄准国际尖端技术,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比如,所属省应用酶学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推动我国医学检测领域“统一度量衡”的工作,自主研制了我国首批酶学类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生物学活性标准物质的空白。有的创新成果,则瞄准攻克转型升级中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以创新引领发展方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其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合作共建“应用技术合作中心”,着手研发食品安全领域的快速检测仪器,相关产品最快在3小时内就可以提示食品与农产品在农药残留、甲醛、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超标等方面的安全风险。被誉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快速反应部队”,为提升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
从“锁在深闺”到“喜结良缘”
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在浙江省和清华大学的支持下,研究院按照“一院一园一基金”的模式,加大了对重大关键技术团队的引进力度,以世界领先的柔性电子技术、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的VR视频显示技术为代表的若干重大先进技术,以军民融合、精准医疗等为代表的重大应用平台相继落户嘉兴。
以清华大学杨向东教授团队为例。落户初期,对于所掌握技术具体能做什么缺乏充分把握。研究院为其配备了场地、研发和管理团队,并配套提供了启动资金,保证其团队专心投入二次研发和企业项目洽谈,于是他们就能很快选准应用方向,组建了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并与嘉兴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火速对接”,为其开发智能家居产品。
这只是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科技成果转化难,一直是科技发展的顽疾。研究院成立后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
研究院采取“两个坚持”:即坚持科技研究、坚持产业发展。一方面建立“由产业立项”的创新研发机制,增强科技研究面向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技术成果特别是应用性技术成果实现市场价值的步伐;另一方面,突出在产业发展中打造基于科研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扶上马,送一程”,全程引导和参与高技术成果转化。截至目前,研究院引进、孵化和培育的科技型企业超过500家,上市或被上市企业并购10余家。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研究院新能源研发汽车中心的重点产业化项目,合众汽车携带最新的研发成果——智能互联新能源概念车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得到中央、省市领导重视,成为大会一大亮点。2017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批复,其产业化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成为全国第13张新建纯电动乘用车准入资质获得者,年产量将达5万辆……作为嘉兴首个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不仅有效填补了嘉兴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产业的空白,而且随着相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嘉兴本土制造的新能源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子已越来越近。
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
近年来,研究院充分用清华大学的品牌和海外影响力,创新招才引智的方式方法,不断探索立足实际、符合浙江需求的人才工作新路子。
研究院首先从平台上下功夫,在原有5所1中心的研发平台基础上,新建了10余个新型产业化研发中心,引进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戴琼海,973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冯雪,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潘登,长江学者欧阳明高,清华大学教授张荣庆、杨向东等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来院开展成果转化工作。
2016年以来,研究院与浙江各地方政府联手推出了“海纳英才支持计划”。该计划集成了各类资源,共同为“高校系”“海归系”“军工系”为主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支持和创业服务保障。
同时,研究院还以离岸孵化器为抓手,建立了全球化的招才引智网络。2015年年底,研究院和嘉兴市共建了第一个离岸孵化器——“嘉兴·硅谷离岸孵化器”,引进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可以先在海外孵化器进行前期的孵化,再带土移植到国内落户。硅谷离岸孵化器成立一年半以来,在孵已达60余项,并有10余个输送回国,落户项目有极佳的产业化前景,而且与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吻合,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基于此,院市双方在2016年底,达成全面人才战略合作,陆续在悉尼、纽约、圣地亚哥、波士顿、慕尼黑、法兰克福、伦敦、等地设立多个离岸孵化器,招才引智的全球布局得到快速拓展。目前,在孵项目达95项,带土移植项目19项,形成了“孵化在海外、转化在嘉兴”的格局。
同时,研究院还同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共同发起,开展了“海外学子浙江行”活动,目前已经举办了八届,截止到第七届,活动已促成800多家省内民营企业与海外学子开展技术交流和项目对接300多个海外项目落地,7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落户浙江,落地孵化的项目总投资逾50亿元,带动投资近100亿。
当前,研究院发展已迈入新十年征程的爬坡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研究院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省校战略合作、抢抓“十三五”发展新优势,依托清华,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努力为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区域)、推动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字转载自“中国人才”